Hartmut Wedekind教授来自德国爱丽丝·所罗门大学,长期从事儿童早期教育研究,在教育实践领域已有30多年的经验。尤其针对幼儿园的儿童游戏和探索式学习方式的钻研,取得了丰厚的成果。他在CPE中国幼教展上,关于“幼儿如何从动手到理解:学习工坊中的探索”,分享了自己的专业意见。
2020上海玩具展招展热线 祁颖
21世纪的孩子应该具有什么能力?
随着我们迈入21世纪,“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?”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再一次认真思考。我认为,孩子们的培养应该将重点放在知识、技能、性格、学习能力等4个重要层面上。
知识层面是金字塔的基础,往上一层是知识的实际应用,也就是技能的培养。然后是好奇心、勇气等情感层面的特质,Zui后促成孩子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。通过多元化的学习,帮助孩子成为有反思能力、能够做自我引导,获得成就的学习者。
实践出真知!要孩子学会知识,先让他用手去获得体验吧!
我们的孩子,需要把学到的知识,在生活中运用起来,才算真正获得了这个“知识”。这就凸显出在学习过程中“体验”的重要性。我们需要诱导孩子用手,去感触、触摸,让他去体会和探索。
我们在挪威考察的时候,观察到一个小男孩。这个小男孩在40天时间里,不断把绳子探到水里一点一点拉上来,然后再一点点把绳子放下去,如此循环。
那么,这个孩子会体验到什么呢?他会体验到绳子上的变化,会感觉到湿度的不断上升。等到这个孩子上学以后,他可能会慢慢的理解到这到底是什么原因?这么小的孩子,心中并没有原理的概念,也没有那么多的顾虑,但是他有这个感受,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。
还有一群德国柏林的孩子,把绳子绑在野外斜坡的一颗大树上,然后不断地去拉这个绳子。回到幼儿园后,他们把自己的感受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。孩子们的画作上,手显得非常大、非常夸张,而且还用了特别鲜艳的颜色。这就说明,在这个游戏的过程中,孩子们体会到了手部力量的重要性。
虽然这种野外活动,孩子们很开心,但是家长却比较担心。其实,对于孩子来讲,这种经历是非常好的。孩子们去的那个斜坡并不陡峭,比较平缓。但是,从孩子们的画作可以看出,这个坡在他们的认知世界里,是很高的一座山。
孩子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。每个孩子都是小艺术家,而成人的世界里,却很难保持住这种艺术性。
我们现在的教育,更多强调客观或者是逻辑性的东西。而艺术上的东西会更加偏向主观、感知和创造性。在早期教育里,我们不仅需要理性和客观,也需要艺术和创造。我们需要不断去思考,怎样才能将客观逻辑性和主观感受融合在一起。现在比较火的STEM的概念,在各个领域进行了融合,这是很好的一点。
教育者,要为孩子提供一个探索和学习相连接的空间
其实,无论哪个国家的教育先驱,都非常重视孩子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。早在几千年前,中国的教育先贤孔夫子,就有类似的教育理念。STEM包含了先贤倡导的基本教育要素。我们探讨教育,老师的任务应该是创造一个空间和一个环境,让孩子、让学习者在这里,通过探索和体会,跟自己的认知世界进行连接。
图注:学习工坊中儿童、学习陪伴者、环境,三者是交互的关系
学习工坊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灵感、激发创造的空间。在这里没有惩罚和批评,孩子们可以自主学习并进行反思。它是:
-发现学习的场所
-搜集奇思妙想的地方
-给予间接学习的空间
-开放式的学习环境
-教育研究者的实验室
-提供吸引人触摸的物件的地方
-自己发现问题的场所
-好的教育价值的反思场所
图注:为孩子提供可以动手操作的材料,让他们研究、探索和实验
在学习工坊里儿童是如何进行学习的呢?
进入到学习工坊后,孩子们通过游戏和探索发现问题,然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发展成兴趣。在对兴趣的深入探索中,需要阐明自己的想法和提出猜测。然后通过材料,进行实验。实验结束后互相交换和分享结果。在这时,他们需要反思之前整个的学习和认知过程,发现新的想法和问题,然后进行下一轮的探索和实验循环。
过去的一个月,我在中国开展了培训老师的活动,收到了很多好的反馈。不少老师发现,原来采用交互模式,可以更好帮助孩子。但是,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。因为这个过程中,意味着老师权力、的丧失,实现转变有一定难度。
但是,中国的老师在不断进步。我们在重庆已经做了四期研修班。我们发现,那边的老师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。他们在学习工坊里引导孩子进行探索式的游戏和学习,通过材料本身激发孩子的兴趣,从而开展各种各样的实验。比如在重庆开展的数学探索活动中,数学的概念是什么?如何进行结构优化?怎样进行排序?老师引导孩子运用材料一步步完成实验,并通过实验看到一些现象。在运用材料和探索的过程中,老师们明确了需要让孩子达到的目标,并用不同结构的材料更好支持孩子的探索活动。
我相信,中西方各种幼教理念和前瞻想法,能够通过这些合作交汇